微信扫一扫
传承文化瑰宝,守护自然之家。
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、
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,
如果丢掉了,
就割断了精神命脉。
非遗
你知道哪些?
小编带你走进信丰非遗
……
▲ 视频 :人信物丰凝古韵
信丰县非物质和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
今天,
小编带你了解下信丰省级非遗
▲ 视频 :大阿子孙龙
大阿子孙龙简介
“子孙龙”是江西省信丰县大阿(音e,第一声)镇当地各屋场在正月举行的,一个以 “灯彩龙”表演活动为主线的,穿插祈福、报喜、文化娱乐、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。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家庭团结、家族和睦,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,故称为子孙龙。
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,已有400多年的历史,故称为“大阿子孙龙”。以姓氏家族为单位,自发组织。其核心就是希望家族团结和睦、子孙发达,家庭兴旺,是中华民族多子多福、祈福求平安的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。是一个有助于家族团结、社会和谐的民俗活动。采用竹子为原材料,削蔑编成,龙头龙尾、须发龙角一应俱全。有41节、13节、25节、19节、21节不等。子孙龙造型独特,体型巨大,装裱精美,极具观赏性,造型上吸收了赣南传统布龙的特点,与照明用的灯笼进行了有机的结合,演变为独特而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 “灯彩龙”。每年这个时间,子孙龙都要表演各种动作。人人参与、个个动手,很好的丰富了氏族的文化生活。而子孙龙在夜晚的表演,更具观赏性。
摄影|刘荣生
摄影|黄云
摄影|刘荣生
▲ 视频 :瑞狮引龙
“瑞狮引龙”简介
瑞狮引龙是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村江头小组一种5节龙和单人狮在音乐伴奏下组合表演的民间舞蹈,当地又称“狮带龙”。
瑞狮引龙是一种富有精神文化蕴含,融热闹、喜庆、吉祥于一体的民间舞蹈。
清代道光初年(约1821年),江头叶氏宗族举行隆重仪式祭奠得姓始祖叶公沈褚梁。为了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热闹,请来舞狮艺人和本族的舞龙一同表演,后来龙狮同舞不断改进、完善和发展,有了固定的基本动作和表演程式,形成了自成一体、独具特色的瑞狮引龙舞。瑞狮引龙舞的瑞狮,属南派狮舞,由1人表演,由5人表演,1人举龙头、3人舞龙身、1人摇龙尾。龙身由竹篾编成椭圆形灯笼状,龙尾为鱼尾形,用画了龙龙纹的黄布或红布把5节连接起来,形成一条完整的龙。
瑞狮引龙舞蹈动作以跳跃为主,有单脚跳、双脚跳,配以“上步”、“退步”、“侧步”、“旋转”。所有动作舞姿都有含义:或祈福,如“天下太平”、“八宝莲花”、“观音解结”;或呈祥,如“黄龙绕柱”、“龙狮相会”、“绣花盖锦”;或励人,如“四面大跳”、“鹞子翻身”等等。龙狮舞蹈有5人乐队,由唢呐、小鼓、锣、镲、钹。循环反复演奏民间乐曲“状元红”、“牛尾子”、“金钱花”等曲牌伴奏。
▲ 视频 :大堂花鼓
大堂花鼓简介
大堂花鼓是存于于信丰县大桥镇竹村的一种地方小戏,因小戏表演的内容是倡导人们积极向上、家庭和睦,可以光明正大的表演。演出的场地也选用各村各户的大厅、祠堂里,故称为大堂花鼓。
大堂花鼓表演的内容表现的内容积极向上,起到教化家族的作用,既有文戏,也有武戏,所以深受百姓喜爱。花鼓的表演者为四人,伴奏只用两把唢呐和大锣大鼓,演员携带不同乐器登台边唱边跳。花鼓佬为丑角形象带小锣,花鼓婆头戴凤冠,跨腰鼓,小姐头戴包头珠,手拿小钹。相公头戴帽子,手拿采茶扇。为两旦一丑、4人表演演出结构,声腔为自创声腔,节奏以2/4节奏为主,主角为花鼓佬、花鼓婆。演出的流程内容为《拜姜台》、《十思相》、《一双红绣鞋》。
视频:手端木偶戏
手端木偶戏
手端木偶戏是流传在信丰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、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,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。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,风格各有不同。
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“端戏子”、“蚊帐戏”,是民间表演艺术中最节俭、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。由于设备简单,人员精干而被称为“戏王”,又叫“小王班”。生、末、净、旦、丑,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。戏箱一只用来盛放木偶和乐器等道具,活动戏架子一个,可以方便的拆卸放在挑担上,戏箱上扎有铜锣、小鼓、大钹等乐器,演员的双脚、双手和口都在有机地配合工作,唱腔根据角色年龄性别不同模仿其声线配唱。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、故事、小说等改编而来。其中《西游记》等古典名著改编的的剧目比重比较大,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。由于贴近生活,颇受欢迎。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,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。
让我们走进信丰非遗
一起传承!
请转发扩散!
让更多人了解信丰
来源:信丰县文化馆
自定义html广告位